【山东教育新闻网】改革攻坚进行时丨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医药科技人才战略高地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文姮 周昌   点击数:   日期:2020-09-10   字体:【

改革攻坚进行时丨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医药科技人才战略高地


   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振国教授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时,会场里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个国奖是全国多个课题组、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协同创新,十多年持续努力的结果。兄弟院校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王振国说,“学校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也都积极配合,在责、权、利等方面给了研究团队很大的自主权,这也体现出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战线捷报频传,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科研工作实现了多点突破,全面开花。

  2019年、2020年,毕宏生教授、王振国教授先后荣获2018年度和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两年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同类院校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18年、2019年,张永清教授、曹慧教授分别荣获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东中医药大学自2015年起就在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内较早试水科研改革的高校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尝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学校科研管理体制建设,已具备了调整战略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和时机,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将改革力道更加聚焦于科学研究内涵,加大加快加力改革步伐。”学校党委书记武继彪表示,“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制度、政策、人才的活力,以科研工作为抓手,以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布局,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开创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科研体制必须以‘强化诚信体系、提升科研质量、促进成果转化、深挖人才潜力’为改革重点,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科研治理体系为目标,稳步持续推进我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高树中说道。

起步:打造“黄金台”释放制度红利,造就卓越人才

  “科研工作需要人才的聚集和引领,需要政策的支撑与帮扶。人才是科研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各地、各高校频频上演‘抢人大战’,硬招实招频出,可谓是诚意满满。人才大量汇聚将给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王振国说。山东中医药大学在总结前期经验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人事制度改革与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有效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2017年,学校科研处牵头,会同人事处、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研究生处等相关部门多次集中、反复研讨,借鉴20余所高校相关管理办法和经验,通过会议、函送等形式,先后在校内外专家、部门负责人、一流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附属单位负责人、上级部门领导等范围内征求意见8轮、问询100余人次,吸纳合理化建议200余项,出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实施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此举受到省人社厅相关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并由省科技厅向全省高校及科研院所推介。经过几年的建设,培育了首批19个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慧领衔的科研团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曹慧在中医骨伤教学、带教过程中发现,一些比较少见的案例、治疗方法很难准确生动地传授给学生;遇到典型病例时,身边有时没有学生,没办法现场指导。有感于此,曹慧尝试着用可视化、可复现、可交互的技术手段再现治疗过程。攻关过程中恰逢学校创建首批科研创新团队,曹慧和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并成功立项。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中医正骨手法智能优化与分析评价系统”。凭借这个项目,曹慧荣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医正骨手法智能优化与分析评价系统”包括中医正骨手法模拟治疗装置、正骨手法智能推荐和正骨手法操作评价系统,运用运动捕捉、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优化治疗方案、培训手法等目标。同时把专家的手法作为评判标准,不断矫正手法和力度,创建了手法传承创新的新模式。

  “学校、科研处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团队成员也非常团结。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靠我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谈到取得的成绩时,曹慧谦逊地说。据科研处处长李可建介绍,学校实施的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其管理核心在于促进人事与科技管理权限重心下移,赋予首席专家充分自主权。使首席专家在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过程中,充分拥有行政管理、资源配置、人员选用、考核评价及团队特设岗位聘用等权限。在团队内部形成绩效分配、岗位聘用、科研管理等人事制度与科研制度改革先行先试试验区。这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科研人才,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省打造出中医药科技人才战略高地。

加速:把握“机遇期” 促进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时也是谋划“十四五”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脱贫攻坚是今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重点。布局“十四五”,把握“机遇期”,借助省局共建东风,主动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创新发展思路,深化综合改革,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早在谋划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时,科研处就有意识地对接中央和山东省的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增砖加瓦。

  按照学校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建设发展要求,科研处不断完善调整学校科研管理体系,将科研管理调整为项目综合管理、质量评价与监控、成果转化与服务、学术与期刊管理等4个部分,增设专门管理科室与管理人员,加强系统管理。将成果转化单列出来并予以扶持,体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打通从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药学院院长张永清无疑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行者。张永清1979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中药系,此后一直深耕中药材领域,尤以金银花研究见长。张永清主持的“金银花提质增效、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得201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脱贫攻坚、富民兴农的利器。

  《药典》规定金银花的药用部位为未开放的花蕾。但同一片地里金银花的花期不一致,采摘时只能是每天都盯着,大量重复劳动使得金银花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工人工资、食宿、交通等支出占到金银花销售额的60%~70%,如果行情不好或者品相不好,可能还要赔钱。有鉴于此,张永清萌生了选育优良品种的想法,通过改变金银花的生长发育特性,让金银花为农民带来真金白银。

  2001年,张永清承担“金银花种质标准研究”课题,把山东的金银花品种收集到一起进行比较、筛选。在一片金银花海中找出不一样的植株,就好比是在一群斑马中找出条纹不一样的斑马,不仅需要眼力,还需要耐心和毅力,这一找就是16年。经过反复筛选、定向培育、不断优化,形成了现在的华金6号。

  与传统金银花相比,华金6号的花期晚且一致,可以错开采收高峰;花蕾持续时间长,能实现一次性采收,还可以机械化生产,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改种华金6号后,以前三个人勉强干完的活,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不用提高产量,仅人工费一亩地就可以节省三四千元。华金6号这一“黄金品种”真正给农民带来了“黄金效益”。

  科研成果转化的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2018年,学校“草芝源”金银花精准扶贫——金银花新品种培育与种植技术推广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这是全国中医药院校自大赛举办以来首次获得金奖。该项目脱胎于张永清的科研课题,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并带动更多学生投入科研、创业当中。项目团队已在临沂、延安老区推广种植将近1.4万亩,惠及农户3487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两万元,带动10万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为突出转化导向,提高服务能力,优化成果转移转化流程,健全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质量、方便成果转化运用的各类措施,学校制定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与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签署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合作协议,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平台,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高校成果披露、价值评估、专利申请与维护、技术推广、对接谈判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过程,促进成果的转化运用。

  同时,科研处力促产学研合作,解决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机制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发布科技成果信息,开展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对接;加强与地方政府、医药相关企业的联系沟通,收集科技成果需求信息,组织策划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拓宽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腾飞:当好“领头羊” 提升科研质量,构建青创团队

  坐落于校图书馆七楼的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是王振国除办公室以外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展示着多年来研究团队整理的古代药性文献、撰著的系列著作,以及药性与化学信息学、药性模式识别等多学科交叉领域新成果。

  2018年12月,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牵头,历时八年校注整理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出版,收录了从唐至清重要中医药古籍417种,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大的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项目。

  药性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周期长,不容易出成果,很多科研人员都敬而远之。“国家为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专门设立了973项目。学校和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也在积极改革、探索,政策逐渐向基础研究倾斜,并搭建了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平台。”在学校、科研处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承担了2007年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王振国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经过团队成员的努力, 2013年王振国主持的“中药寒热药性科学内涵及其表征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成员趁热打铁,不断丰富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同时研究视角也从基本的理论研究扩展到临床应用、新药研发,全国各课题组协同努力,集成创新,2020年,“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无独有偶,学校眼科与视光医学院院长毕宏生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近20年的科研攻关,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诊疗体系。毕宏生带领团队凭借“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等政策给予我们科研团队很大的帮助。”毕宏生说,“相信在学校和科研处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青年科技人才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未来。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搭建促进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团队平台,为学科团队建设过程中不断分化出的新方向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科研处立足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以下简称学科)和学校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团队建设研究平台优势,加强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青创团队)建设,探索完善青创团队培育机制。建立青创团队指导专家负责制,学院、学科、团队等负责人(首席专家)可作为指导专家,全面负责青创团队建设,探索“校级青年科研基金嵌入青创团队建设”的研究模式,逐步建立起“学院学科团队带动青创团队”“青创团队支撑学科团队”,青创团队既紧密依托学院学科团队、又相对独立发展的培育模式。

  学校根据学科、团队建设实际情况,整合校级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学科项目结转统筹经费等资源,实施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支持发展计划。青创团队指导专家充分依托学院,负责青创团队组织建设,围绕学科和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提出经费分配使用意见,促进良性建设发展。

  立足学校已有的科研创新团队考核评价体系,密切结合青创团队建设实际情况,综合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要素,科研处建立青创团队评价考核体系。将青创团队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工作业绩纳入科研创新团队业绩体系,并将青创团队考核结果与科研创新团队评价考核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团队-青创团队”联动评价考核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团队与青创团队建设的相互支撑与促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工作质量,不断产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快推动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为实现学校在‘十四五’期间的良好开局,为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贡献力量。”武继彪说。

    http://www.sdjyxww.com/gjkzt/1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