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中药扶贫致富路
本报记者 杨志云 张昕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帮包村所在地。自2012年以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先后派出3轮共9名“第一书记”到董口镇开展扶贫工作。他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中医药技术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中药产业为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经过充分调研,“第一书记”工作组发现董口镇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优势,董口镇毗邻的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交易市场,是连接安徽亳州、河北安国两大药市的重要集散地,年交易额达30多亿元。同时,工作组在调研中也发现,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科学规划,董口镇的中药材种植存在着规模小、种植品种单一、药材品质不高等问题。工作组决定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和技术资源,实施“道地、绿色、有机”的中药材种植战略,推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加快药材品种的更新换代,提升药材品质。
学校中药种植与栽培学科专家分析董口镇土质情况,筛选出了适宜种植的药材品种。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中药材种植的效益和优势,选出种植示范户,免费发放种苗,每亩地给予资金补贴支持。学校中药材种植专家定期到村进行技术指导,举办高效制种、新品种选育、金银花病虫防治等讲座。在药材成长的关键期,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为种植户指导,提高药材成活率和药材质量。
为消除种植户后期销售的后顾之忧,“第一书记”工作组积极与北京同仁堂等药材企业联系,签订药材销售合同。在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湖南邵阳等药材市场设立代售点,在鄄城县舜王城中药材市场,申请免租金商铺两间,作为中药材示范服务点,使其成为驻村种植户对外交流的窗口。现在,种植户每亩药材收益可达1500到3000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药材种植品种从原来单一的金银花发展到板蓝根、山药、白芷、牡丹、白芍、红花、决明子、淮山药等10多个品种。目前“第一书记”工作组帮包的行政村,建成金银花基地400亩,草决明林下种植基地110亩,黄河滩区淮山药基地300亩,白芍、丹参育苗基地100亩。开展了林下种植决明子种植实验,采取草决明林下种植新技术模式,获得了成功。
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第一书记”工作组又开始琢磨怎样对药材进行深加工,提高药材的附加值。工作组在大位庄建立药材加工企业,投资扶贫专项资金20万元,农民自筹30万元建设了药材加工厂,对金银花、丹参、决明子等药材进行精选、烘干等处理,将生药变为饮片,有效提高了药材的品质,售价也大幅提高,每年仅金银花一个品种即能增收100余万元。今年帮包村大宗中药材丹参、红花、决明子等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5%左右,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已经成为帮包村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