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儒大医 丹心一片
——记第二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尚德俊
11月7日上午8点,秋光煦暖。82岁的尚德俊教授像往常一样,拎着手提包,一个人步行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19诊室,开始了半天的正常门诊。就在上月底,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当选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8点半时,来自省化工厅的一位薛姓老年患者前来就诊。他一进门就说,“我是慕名而来,找过您两次了,都没有见到您”。尚老客气地解释说,“我是周一、周五的上午坐诊,其他时间不在这里”。患者又说,“听说您是国医大师,门口怎么没有挂个牌子啊?”尚老淡淡一笑说,“医院给做了,让我收到橱子里了,挂那个干嘛啊!”说完,便开始仔细地询问起患者的病情来。
获得多项成就,却总说“我其实没有做什么”
尚德俊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原外科主任、周围血管病科主任。今年10月30日,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他一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获得过多次奖励,但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其实没有做什么。”
1955年夏,尚德俊从山东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锦西县卫生院。那段时期,他经常读书至深夜,想把白天工作中遇到的疾病和难点,都在夜读中消化吸收或寻到答案。1956年夏天,由于工作出色,尚德俊被选派参加了全国第一批西医离职系统学习中医班。经过近3年的学习,尚德俊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学员第一名,获得当时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唯一金质奖章和证书,并作为学员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当年,他被分配到山东省立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前身)外科工作。
由此,他踏上了漫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之路,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1997年1月,尚德俊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他研制和创用四虫丸等系列药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显著,成果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国家一级成果奖;创立和发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理论体系与系统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哪怕挂号处停止挂号,对农村来的患者他都照看不误
60年来,尚德俊出版6部外科专著,9部周围血管疾病专著,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对创立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对推动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尚德俊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一丝不苟。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康秋华老师,谈起尚德俊教授时十分钦佩:“尚老师真认真,太让我们感动了,每当支部有活动时,他都积极参与。有时我们考虑他年龄大了,走路又不方便,就把学习材料捎给他自学。他就会不高兴,坚持要跟大家一起学习。”
看门诊时,尚德俊都是早去晚归。无论超过下班时间多久,只要病号往他跟前一坐,他都要从头到尾问个仔细,时间在他和病人之间似乎是完全不受限制的。哪怕是挂号处已经停止挂号了,看到农村来的患者,尚德俊都是照看不误。
尚德俊对同事也是非常认真。以前,发表学术文章都是需要科主任先审阅签字。曾有一位同事请尚德俊审阅一篇学术文章,他看了之后直接说:“写得不真实,你治疗的病例有这么多吗?”这么一问,同事感到有点难堪:“就是多写了几个……”“那不行!你有几个就是几个,多写了这文章就不现实了。”那位同事多次修改之后,才总算过了尚德俊这一关。
他对学生要求也严。他带的第一届研究生张恒龙,到现在都完好地保存着老师在30年前为他修改的论文,所有修改意见都用红笔一条条罗列出来,连标点符号的改动都认真恰当。
对中医事业充满敬畏,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中医事业
尚教授对自己写的东西也要求很高,每个章节、段落,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仔细斟酌。难怪出版社喜欢出版他的著作,因为他们收到手稿后几乎都不用修改。
尚教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在近60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始终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他对病人尽心尽责,赢得了病人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事和学生。他极为看重病历的填写,要求科室医生在填写病历时,住院病例上要填上门诊号,门诊病历上要填上住院号,这样交叉进行,正规书写;而且自己严格执行,每一份病历,他都认真工整地填写。“这样写病历的习惯我到现在都有。我的手腕处有腱鞘炎,但在填写病历的时候还是做到完善而工整,手腕再疼也坚持完成。不在老师身边这么多年了,但总感觉一直有人在监督着自己,还会有人来检查我的病历写得怎么样。”张恒龙说。
尚教授还把自己整理好的或是发表的资料主动送给学校图书馆,他把材料整整齐齐地包好写上:珍贵资料,注意保存。理解他的,明白一位医者的良苦用心;不理解他的,可能以为他恃成就而骄傲。但他从来不考虑这些,一心想的是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
尚德俊从来不在其他医院做“挂牌专家”。他说:“我不是不能两处跑,但我在这里的病号这么多,不一定什么时候来找我,还有从外地来的,要是来了不能解决困难,这就是我对工作、对病人的不真诚。”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1127/Articel14006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