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不止青蒿素一条路
□本报记者 汤雷 耿强
距离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喧嚣渐远,回归本真,反思当下。毫无疑问,“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那么,究竟该如何深挖、利用好这个资源宝库?中药现代化能否走青蒿素之路?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泰山学者田景振教授。
青蒿素之路是天然药物经典的研发方法之一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让人们再度重视中医药这个大宝库的同时,好像也给现代中医药发展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的“明路”。其实,多年以来,青蒿素之路,国内中药研发一直在走。
田景振教授告诉记者,青蒿素研发之路是天然药物经典的研发路径之一。青蒿素的研发方法,就是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将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再将这种结构、药效明确的单一成分,通过系列研究开发成作用机制清晰、安全有效的药物。这是现代药学研究天然药物的研发思路。
事实上,药学界一直在探索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途径,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青蒿素研发这种模式。田景振教授强调,青蒿素的发明,毫无疑问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骄傲,是中医药的荣誉和骄傲,青蒿素的研发之路是天然药物经典的研发方法之一,但中药现代化不能也不可能仅走这一条途径。
研发难、审批难,中药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田景振教授介绍,现代的药物来源主要有三个,即中药、化药和生物药。中药在我国传承悠久,曾经占据着疾病治疗的主导地位,但现在,中医药的地位日渐削弱。而具体到药物研发,令药企和研究机构望而却步的不仅仅是研发难,而更难的是中药新药的审批。
据悉,目前国内有数千家中药厂,每年的中药新药审批却仅有10个左右,严重地制约了中药产业的正常运转,中药产业逐渐失去与西药竞争的优势。
田景振教授说,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具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但受历史因素、政策问题、产业现状等影响,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种种困难,对药效认识的偏见、短视,投入不足,中医药理论与大众普遍接受的教育的差异都严重的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就拿中药注射剂来说,最近十来年都没有再审批新药了。的确,有些中药注射剂被发现存在不良反应,但也不能因此将中药注射剂“一棍子打死”,其中有些药物还是很好的。比如丹红注射液,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病有良好疗效,目前其年销售额能达到50多亿,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广大医患认可。
中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支持,需要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需要大众疗效观念的更新,需要中医药文化的普与提高。
中药研究利用不足,“下一个青蒿素”难产
青蒿素获诺奖,人们不禁畅想:下一个“青蒿素”何时能出来?实际上,青蒿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举国之力催生的,国家给予了特殊的支持,今天很难再现那样的环境与条件。
事实上,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从中药提取的单一成分药,并非仅有青蒿素,还有很多人们熟知、常用的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穿心莲内酯、丹参酮等,都同属此类。
田景振教授介绍,他们目前已经从薄荷中成功提取出一种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有望研制成一种新药。国内外学者其实也有大量的发现。但对中药的各种偏见、支持不够,以及立项难、审批难、转化难等种种因素,现在很难再出一个“青蒿素”。
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与提取纯化并非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们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
从全球范围看,尽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方剂记载,但数据显示,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韩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了专利。这也导致了国内中药市场近30%的份额,以及国际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企业占领。 复方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创新研发之路
从中医学观点来看,中药单成分提取研发新药的路径并不是中医药研究的最佳途径。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植物药的研究,这是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但绝非唯一一条道路。
田景振教授介绍,相比于中药提取、研发单一成分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发复方药,应该是一条国内更有优势、更容易出成果、更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创新研发之路。
对于药物的开发和利用,现代西医药一直进行的探索是寻找成分单一、结构简单的化合物,成为作用于单一部位、作用机理明确的药物。这些优势在解决细菌感染等原因单一和病变简单的疾病,比较适合。化学药以成分清楚、靶位明确、质量可控、疗效确切和工业化的规模生产等优势,在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面对新的疾病谱,现代医药暴露出其局限性,对于许多病因、病理尚不清楚的现代疾病,很难快速找到一个高效的化学单体。化学创新药物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成功开发新药的数量在下降。
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是自古以来人类文明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经过长期的创新、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方剂体系和临床实践体系。传统医药具有成分多样、协同起效的特点,作用于疾病的多个靶位,达到控制疾病和“治本”的目的,既能预防又能治疗,具有综合优势。开发利用已有的、疗效确切的医药资源,是一个节约成本、加快时间进程、迅速达到效果的良好途径。
实现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的转化,就是要确保中药有效成分的均一性,明确中药的复杂药效成分,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阐明中药的综合作用原理,使中药携带方便、服用方便。中药复杂的多成分能满足对多环节病变调节的需要。从传统中药中开发新药,将有可能成为新药开发更快速、更高效、更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中医的精准治疗水平
从2013年开始,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就与国内数十家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中医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应用生物科学技术,致力于中医药的抗病毒研究。
田景振教授介绍,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目前的主要研究任务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常用抗病毒中药(如金银花、板蓝根)的抗病毒谱以及作用机制,一个是研究临床常见病毒的快速检验诊断方法,为中医临床的“精准治疗”提供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进而实现中医临床的高效精准治疗。
“青蒿素的研究,只是在体外,只是研究其杀菌作用,而我们的研究则是内外结合,不仅研究药物在体外的抗病毒作用,还研究药物进入人体后,对机体的整体作用。”田景振教授说,比如黄芪,本身没有抗病毒的作用,但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此外,此项研究还涉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即研究中成药的抗病毒机制和抗病毒谱,具体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描述药物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药物的临床定位和具体的用药方向,让临床用药更有针对性,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同时还能发掘中成药更多、更全面的药物价值。
比如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在说明书中功能主治写着“疏风化湿,解毒清热,可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初期,症见低热、咳嗽、咽红”,完全是中医的描述,并不具体、明确。通过抗病毒谱研究,不仅明确该药有抗感冒病毒的作用,还意外地发现,其对手足口病病毒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药物的临床定位更加明确,更拓展了用药方向,发现了更大的药物价值,这便是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田景振教授说,全世界都知道,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药有着西药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但同时,中药与化学药截然不同的药理等先天特点,也成了中药推广无可逾越的障碍。中药现代化,不仅需要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加强沟通能力和沟通方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如何把晦涩的、说不清的说清楚、数据化、标准化。如此才能更有利于中医药的推广,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挖掘中医药这个资源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