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医儒同道:齐鲁医派靓丽底色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4-12-26   字体:【

医儒同道:齐鲁医派靓丽底色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首期节目以“医儒同道”为主题,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出发,探寻齐鲁医派的修身养性之法,通过介绍泗滨浮石、泗水砭石、针砭发源与齐鲁医派针灸所体现的制宜之道,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极致“仁术”所展现的仁爱之道,以及在创新中药和创新组方中的进取之道,让观众在领略山东中医药文化深厚之处的同时,更体现出山东医者代代传承的医术与仁心。在这里,中医药与儒家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儒医文化:齐鲁中医药的文化底色

山东地处东海之滨,齐鲁建邦于斯,是孔孟兴儒之地,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地域文化特色明显,齐鲁医学则是齐鲁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恢弘博大的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仅齐鲁医学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形成、发展、完善,对于整个中医学来说,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无可取代的。“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对中国传统医德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儒家格物穷理的思维方式对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唐宋以后,儒家思想对医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和形塑。齐鲁大地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如涓涓细流,深度浸润着中医药的发展轨迹,铸就独特的儒医文化。“仁、和、精、诚”成为齐鲁医者矢志不渝坚守的精神内核。

“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精通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医者。通过援儒入医、以儒治医等手段,“立德、立功、立言”,促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凝练和升华,也提高了医家的人文境界和社会地位,使得中医药学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儒医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对于医学影响力的提升和理论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医儒同源”“医儒同道”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齐鲁医家在诊疗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医者对患者要有“仁爱之德”,医者对疾病的治疗,要“以和为贵”,力求恢复患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生理状态。

节目现场,岐黄学者,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围绕“医儒同道”主题,旁征博引,从儒家“仁爱”思想谈到中医“医乃仁术”,从儒家的“和”谈到中医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深入浅出地阐释齐鲁医派历史脉络以及儒家文化对中医学“医德医风医术”的全方位塑造,点明齐鲁大地“医儒同道”传承脉络——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医济世情怀相融,道出医儒兼明兼通、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齐鲁医派:齐鲁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齐鲁医派是指产生于齐鲁大地、根植于齐鲁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医学流派。自春秋名医扁鹊始,历经两千余年的岁月洗礼,涌现出无数医学大家,从汉代的淳于意,到晋代的王叔和,再到宋代的儿科大家钱乙、金元名家成无己,清代尊经派大家黄元御,直至当代名医刘惠民,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展其长,共同构筑了齐鲁医派辉煌的历史篇章。这些名医注重脉诊、经典与临床并重,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将中医学科与齐鲁文化深度融合,持续传承并不断完善着齐鲁医派的学术体系。总体而言,齐鲁医派具有崇尚脉学、注重经典、弘扬“儒医”、创新立宗、世家众多五个主要特点。日前,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指导,王振国任总主编的《齐鲁医派文库》隆重首发,该书的发布标志着齐鲁医派的传承与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针砭发源地:齐鲁中医药的优势特色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里的“东方”,主要指今山东东部及南部地区。这是揭示针砭外治起源的文献证据之一,也显示了针砭医学的地域性。文献记载的砭石用途,主要是刺脉放血,治疗痈肿类疾病。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是完全一致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在距今50004000年之际,一种用于治病的锥形砭石已流行于山东、江苏等地,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砭石数量最多,表明山东一带是砭石的主要发源地。在济南城子崖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制“尖头器”,据考证是一种砭刺人体穴位祛除病患的医疗工具。在平阴县朱家桥商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无孔骨针长约8厘米,同样也是针刺所用。山东主要地域出土的很多汉画像石也有与之相应的内容,《扁鹊行针图》中的扁鹊都是人首鸟身,一手持脉,一手持针。《史记》载齐勃海秦越人(扁鹊)为虢太子治病时,“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所谓“厉针”与“砥石”,都是言其使用前需要磨制。《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四曰制砭石小大”全元起注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言工必砥砺锋利,制其小大之形,与病相当。”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扁鹊不仅首创脉学理论,也是针刺疗法的代表人物。根据考古发现和学术推断,砭石逐渐出现钝圆锥形、针刀形、针尖形等多种形制,后来发展成为手术刀、刮痧板和针刺疗法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刺用针也经历了不同材质的演变过程,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中医医生所用的针。

节目中,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树中则结合古籍记载与临床实例,通过“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分别讲解针灸的精简穴位、精准针刺、补泻手法,更是上台与机械臂现场对战,以娴熟的技艺手法成功打败了机械臂,彰显了传统中医人以人为本、精准找穴、施力巧妙的专业积淀。

向海问药:齐鲁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为中医药注入强大动力,齐鲁中医药界积极探索现代科技融合路径。于药材种植,借现代种植技术优化环境、选育良种、精准管理,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控;研发创新中药与组方时,先进制药工艺与科技手段登场,提升药物提取、分离、制剂水平,拓展药效、改良剂型、增强服用便利,多种现代中药制剂成为临床常用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畅销国内外,为患者提供多元优质选择。

“向海问药”环节是本期节目的一大亮点,节目走进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听付先军细数海洋中药材,讲解三斑海马(药典海马)与膨腹海马的区别,阐述其炮制、入药方式与应用要点,拓宽了大众对中医药取材认知边界,展示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海药人在传承古人之智的同时,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充分利用山东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向海问药,展现了山东中医药的时代价值。

《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首期,以“医儒同道”为主题,全面呈现了兼具中华文明底色和齐鲁地域特色的山东中医药文化。从孔圣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教导到膨腹海马的入药研究,从泗水砭石的第一次磨砺到“高一针”战胜机械臂,我们不仅理解了齐鲁大地的自然和文化如何培育出齐鲁医派这朵璀璨之花,而且看到了当代山东中医人如何在恪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山东省委宣传部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设立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统筹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和齐鲁中医药文化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望未来,齐鲁中医药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在儒医文化指引下,深挖齐鲁医派潜力,融合现代科技与国际资源,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为健康中国与全球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4-12-26&pageIndex=3&cid=1&articleId=5PKnAJQBiypdL4GE8ubT&articleInde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