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五融合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医工交叉融合创新,探索以“五融合”为特征的医工交叉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医工交叉学科体系,加快“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
德育与智育融合,构建双育互融育人新范式
学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一方面,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另一方面,以专业为载体,发挥专业特点和优势,鼓励专业教师开展“思政第一课”、师生党建、主题活动、学科竞赛等,用思政元素点亮专业课程,把专业情怀融入思政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与专业融合,打造交叉联动育人共同体
学校聚焦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提高特色学科建设水平,通过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统筹课程群建设和学科建设等举措推进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聚焦“人工智能+中医药”,形成了中医诊疗技术与装备、中医康复技术与装备、生物医学信息工程三个稳定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医学培育学科,获批国内中医院校首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在学科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
科研与教学融合,构筑科教互补育人新平台
学校积极推动高水平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致力于“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讲座,鼓励学生参与产教融合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推动专业实验室向学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落实科研实验室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探索设立本科生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一大批学生凭借优秀的学科竞赛成绩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或优秀的就业岗位。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贯通本研协同全链条育人新体系
学校通过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本硕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形成从本科生优秀人才到研究生卓越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打通本科生培养体系与研究生培养体系之间的壁垒。
此外,学校切实做好学生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多举措鼓励本科生提前做好升学规划,对学生进行单独探讨和个性化指导,邀请优秀毕业生及行业专家作推免保研、考研经验分享,从全面导学、主动促学到精准助学,为学生深造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创建双空间互促育人新生态
学校围绕“人工智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以及医工交叉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术论坛、朋辈互助、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学术道德讲座等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支持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学术沙龙等,提升专业素养;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基础上,开展校园“十佳歌手”歌唱比赛、“五月的鲜花”散文诗歌朗诵比赛等文艺活动,加强美育实践;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评比等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展现学院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https://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5-06-05&pageIndex=3&pageId=c488e97e-1414-4665-af76-fcda209760df&cid=1&articleId=450cd06f-b27c-4bc9-943b-f1f74012c5df&articleIndex=2&siteId=10&siteName=zgzy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