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 交叉创新 协同育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济水泱泱,浸润着扁鹊故里的银针砭石;岱宗巍巍,擎举起医脉传承的百年使命。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于198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于198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于1991年开设中医文献学本科专业。学科始终坚守“育国之良才,承岐黄文脉”的信念,秉承“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传统,探索形成了“强化文化引领、推动交叉创新、促进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科文化引领价值塑造,引领研究生涵养学术品格,担当文化传承使命;以多学科交叉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知识供给;以协同共建育人平台,凝聚育人合力,打造中医文献学人才共建高地。
文化引领
明确专业认同教育的内涵与路径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学科团队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医脉传承人文化”,明确了“敦敏谦和、深基博融、技道兼修、具备家国情怀”的人才特质,确立了“强烈使命担当、深厚人文素养、精深专业理论、前沿学术视野、良好沟通协作”五种能力目标;通过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加强导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深挖课程丰富的育人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名师追思纪念、学术研讨等活动,运用鲜活的案例,讲学科历史、成就、传统、风范,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举办学院成果展陈、文化宣传等活动,师生共创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账号,实现“学科文化+媒体渠道”的有机融合;开展名师面对面活动,让研究生零距离接触教学名师、优秀校友,及时深刻了解国家战略需求,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学术热情;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对专业价值认同薄弱、学术坚守力和长远发展信心不足的关键问题。
交叉创新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三融四维”重构课程体系,融合中医学、文献学、数字技术,从专业理论、人文基础、方法技术、应用实践4个维度进行课程模块重组:整合核心课程,提升知识体系的贯通性;丰富人文基础课程,增设文化与传播类课程;拓展前沿技术课程,开设“中医古籍数字化关键技术”等课程;打造实践教学场景,联动图书馆、数字人文实验室等,打造古籍研究多元转化的实践场景。在建设课程的同时,构建课程关联图谱,实施个性化选课机制,配备“青年教师+行业专家”跨学科选课顾问。以项目驱动教学,导学团队全过程指导研究生开展学习、实践、汇报、研讨。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制定学分兑换制度,参与《中华医藏》编撰等可置换部分选修学分。以上举措解决了传统课程体系偏重古籍文献整理、跨学科知识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
协同育人
增强人才培养聚合力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立全国性联盟与资源整合平台,与多所中医药大学组建了科研协作、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联盟;整合馆藏古籍资源,实现珍本图像、流派课程等云端共享;建立跨区域、跨学科的导学协作机制,推动轮转互访,支持研究生前往外校访学,参加古籍研究项目或工作坊;推行“学术+行业”跨界导师制,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转化应用;建立成果孵化平台,研究生自主成立创新创业公司,推动古籍研究成果转化,实现“研—学—用”闭环。以上措施缓解了全国各区域院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优势资源分散独立、缺乏有效协作共享机制、未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的问题。
历经40多年改革与实践,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毕业生覆盖全国55%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导师团队,为100余家科教机构输送了骨干力量;服务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主导行业标准制定,牵头起草《中医古籍整理规范》;作为主力承担《中华医藏》编纂、“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专项”等工作,推动2000余种经典医籍的再生性保护;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丹参深度开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等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标志性奖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9门,主编《中医文献学》等国家规划教材7部;通过建设成果孵化平台,实现资源协同共建与培养模式突破。近10年,持续举办20场国家级别培训,3000余名教师与研究生参与培训,推广了人才培养经验。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9/12/content_144746_18881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