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典籍载道 薪火赓续——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名医辈出。扁鹊创脉诊成万世医宗,仓公传《诊籍》开医案先河,王叔和编《脉经》承脉学正统……这片沃土孕育的中医药智慧,皆赖文献典籍得以传承。作为扎根齐鲁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山东中医药大学自20世纪中叶起,以著名中医学家徐国仟、国医大师张灿玾、国医大师张志远等为代表的一代学者,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学术精神,深研典籍,探赜索隐,引领学科不断壮大。在一代代同仁的接续奋斗下,学科边界不断拓展延伸,从文献到文化,从医学史到科技史,从中医药文化到中华传统文化,逐步发展为集文献研究、理论创新、文化传播、数字赋能于一体的国家高水平重点学科,成为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学科建设典范。
根植齐鲁沃土 赓续甲子辉煌
中医文献学的核心使命,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散见于典籍的中医药智慧系统化、活态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建设历程,正是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共振的医脉守护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徐国仟、张灿玾等老一辈专家心怀“不让古籍蒙尘”的信念,奔走全国各地,搜集秘本佳刻,整理研究医籍,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科发展初期,通过系统整理研究医籍,并聚焦《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等经典的研究阐释,确立了“古籍整理+经典诠释”双主线。早在1958年建校之前,就已成立山东省中医文献馆。1964年,承担卫生部下达的《针灸甲乙经》校释任务,开启了中医药典籍整理工作。1977年,中医文献研究小组成立,并先后完成《针灸甲乙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等标志性成果。1978年,中医文献研究组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医药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成为中医文献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经山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医文献研究所。1986年,成为中医文献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设置中医文献本科专业,构建了本硕博贯穿的中医文献专业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1991年,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校“八五”重点学科,实现从自发研究向体系化建设的转型。
进入21世纪,学科抢抓机遇,聚力发展,实现从“区域重点”到“国家标杆”的跨越。2002年,中医医史文献跻身教育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且在2002年与2010年两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2年,中医文化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成为国内中医医史文献与文化研究重镇。这一阶段,学科突破传统古籍文献研究模式,构建起“立足传统交叉创新”新范式。在古籍整理方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联合全国9家单位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出版包括417种古籍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牵头制定的《中医古籍整理规范》成为行业标准,填补该领域标准化研究空白;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学术办公室,负责项目学术把关和质量控制,保障了《中华医藏》项目的顺利推进。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面,牵头完成973计划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丹参深度开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以传统古籍文献为起点,开展理论阐释、实验研究与临床验证,提出整体药性观,创立本原药性与效应药性新理论,构建药性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0年以来,学科以古籍整理为核心,不断拓展研究疆域,在中医药文化“两创”、齐鲁医派研究及数字人文等方面崭露头角,学科发展迈入新阶段。2022年,“中医文献与文化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中医文献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实现从规模扩大到内涵提升的转变。在传统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基础上,学科成果凸显齐鲁特色与时代价值:齐鲁医派研究积水成渊,《齐鲁医派文库》首发7种12册集齐鲁医学文献之大成,《扁鹊研究集成》形成了国内最完整的扁鹊研究资料集成,“医儒同道”的齐鲁医派文化底色更加靓丽。2024年,与山东省省委宣传部共建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2025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文献与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团队”。两个平台的落地,成为助推学科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深耕五大方向 彰显守正创新
六十多年来,学科始终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宗旨,围绕古籍整理、经典诠释、流派传承、文化传播、数字赋能五大方向,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在古籍整理上,牵头整理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牵头编纂《中华医藏总目提要》;主编《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国家及省级一流课程;牵头制定的《中医古籍整理规范》为中医药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了规范与文本依据,解决了中医药古籍整理长期“无章可循”的难题。
在经典诠释上,通过传统中医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中医理论演变,辨析概念术语内涵。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传统学说、概念及理论体系深入挖掘创新,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支撑。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构建起“文献支撑—理论阐释—交叉研究—临床验证”中医现代化研究范式。
在流派传承上,学科提出“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特色与优势的重要体现”,构建了当代中医药学术流派评价体系,并推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同时,围绕齐鲁医派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史、齐鲁历代名医考证、齐鲁医籍整理出版、齐鲁近现代医学流派等展开研究,出版《齐鲁医派文库》,是齐鲁医派的传承与发展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文化传播上,学科立足齐鲁中医药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传播交流。创办《中医典籍与文化》集刊,该集刊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入选CNI名录集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按照内容、规范性和影响力三大指标评选出的办刊质量较高的集刊名录)。学科致力于以通俗语言打破专业壁垒,让中医药走进大众生活,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普及化”项目,出版中华文脉丛书之《本草中华》《生生之道:中医五千年》,参与《中国中医药大会》《少年中医说》等重要文化节目并提供知识支撑。同时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完成“山东省级非遗项目打造提升”“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打造‘扁鹊故里’品牌路径研究”等项目,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助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数字赋能上,学科在国内较早探索开展“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通过构建中医古籍、方剂、医案数据库,借助文本挖掘、数据挖掘、证候预测模型等技术,挖掘中医知识、分析古籍。并通过古籍知识体系本体构建及中药方剂知识图谱研究,实现中医知识结构化、体系化。出版《智能中医——基于人工智能的专题知识库构建研究》,建设数字人文实验室,围绕科技与文献融合的新方向,开展探索性实践。
应时乘势而上 擘画发展新篇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学科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聚焦五大研究方向,明确三大路径,推动学科再上新台阶。
一是坚持文献为根,激活古籍活态价值。深化古籍整理内涵、拓展外延。聚焦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持续开展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深入挖掘中医药古籍精华,加强中医药文化发掘阐释,充分彰显中医药古籍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以系统中医学为指导,构建“文献支撑—理论发现—临床导向—交叉研究—临床应用—理论提升”研究模式,推动古籍从文献存储向知识应用跨越。深入阐释“医儒同道”的齐鲁医派文化基因,通过“扁鹊故里”品牌打造、中医药非遗项目活化等举措,推动古籍文化走向大众传播,构建“整理—应用—传播”的完整价值链条。
二是聚焦数智赋能,破解古籍研用难题。整合中医古籍、方剂、医案数据库,深化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学科交叉,研发古籍智能校勘系统,开展术语语义解析;开展古籍智能识别、语义分析、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推动文献研究从人工为主转向人机协同;优化跨学科培养体系,增设古籍数字化、知识图谱构建等相关课程,培育兼具文献功底与数智能力的人才,实现“技术赋能文献”。
三是依托平台筑基,夯实学科驱动支撑。激活平台资源,建立多平台联动机制,打造中医药文化“两创”高地,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传承创新团队,开展全国性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培训,构建中医古籍整理研究标准化体系,连续出版高水平学术集刊《中医典籍与文化》,打造中医基础学科高水平建设样板。
典籍无言,文脉有魂。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六十余年的建设历程,是一部“以典籍为基、以创新为翼、以服务为本”的传承发展史。未来,学科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理念,一体化推进学科发展,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让经典智慧“用”起来,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